新闻中心

[独家视角] “三个五”透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中国经济

2016-09-02 22:48:32 来源:本站原创字号: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下中国的热词,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和政府经济工作主线,如何落实这个热词,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造新引擎、构建新支撑是全行业需要思考的命题。9月2日,在2016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吴晓华解读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发展战略背景下,中国宏观经济及政策走势,为企业指明解题的方向。

  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中国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是化解多年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必经阶段。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而2015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指出,消费端热度下降的本质在于供需的错配,供给端需进行合理调整,以提供市场真正需要的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迫在眉睫。

  吴晓华认为,从对中国经济怎么看,到中国经济发展要怎么办,连续三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实际上是中国政府对中国经济发展问题进行的一系列判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是为了平稳地渡过中国经济进入缓慢增长期的新常态。而中央提出的五大改革理念、五项改革政策和五大改革任务,则可以看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如何影响中国宏观经济走向。

  五大改革理念定下经济发展基调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这五个发展的新理念是“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主力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针对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开出的“药方”,如何落实供给侧改革,关键是落实好五个理念。而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理念是方向、是钥匙,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做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

  吴晓华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发展,大多是在技术落后于人的形势下大步赶超,实现科学技术的进步、制造业的升级。而在新的经济形势和战略背景下,以制造业为支撑的中国实体经济必须靠创新获得“先发优势”。鼓励企业开展基础性、前沿性、颠覆性的技术创新,特别是那些真正对人类社会起重大促进作用的颠覆式技术创新,十分宝贵。

  汽车产业在“供给侧改革”中,更要坚定不移地进行结构调整,生产满足严苛法规要求的产品;追求新技术的制高点,打造和培养复合型人才;促进产、学、研、用和各学科之间的融合,争取在“十三五”期间涌现一批有核心技术、有竞争力的零部件及汽车企业,改变跨国企业“瓜分”中国的尴尬局面。站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等亟待突破的“风口”前,各国机会均等,我国汽车产业不抓紧调整自身步伐,很可能错失这一历史机遇期。

  五项发展政策描绘经济发展路线

  中央提出,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经济发展要依靠维护这五项政策,打持久战。

  在吴晓华看来,宏观政策要稳,就是要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才能为结构性改革营造良好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而产业政策是否准确明晰,直接关系到能不能对经济发展起到好的推动作用。汽车行业受产业政策的影响最大,根据经济新常态,根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调整我国的产业政策,才能使产业政策更加精准发力。微观政策要活,就是要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市场、激发市场活力和消费潜力。在制度上、政策上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营造商品平等的、自由的流动环境。

  另外,在提到改革政策要实这一点时,吴晓华表示,这是对经济增长有重大牵引作用的国有企业进行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持续完善财税制度,就是帮企业减负,把企业的压力分担一部分给政府,不仅体现出服务型政府的本质,也有利于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发展。而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守住民生的底线,也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这也是与前文中提到的四项政策相互补充。吴晓华表示,经济发展不能牺牲社会的公平正义,不能因为把社会效益提高了,而让公平正义失守了。

  完成五大任务化解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

  在2015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中央提出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这五大任务对应着当前最为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

  吴晓华指出,中国制造业就规模和总量而言,已居世界第一,但在高端制造业领域与欧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中高端购买力的持续外流,这一方面折射出我国民众消费潜力巨大,另一方面说明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无法满足“消费升级”要求。汽车产业高速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能源压力和环境压力。

  原来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的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中国汽车制造方面成就了众多自主品牌,包括奇瑞、吉利和比亚迪,但没有一个品牌可以与宝马奔驰相比,中国制造仍然停留在出售数量大,但产值低的水平,高端品牌和产品较少。不仅是在传统汽车领域有各路资本汹涌而至,“异常火热”的新能源车是否存在过热,也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出今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17.7万辆,销售17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25%和126.9%;而另一方面,在我国新能源汽车高增长的同时,缺乏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能力的低水平、同质化的重复投资建设,也给这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埋下产能过剩的风险和隐患。

  因此,吴晓华表示,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已刻不容缓。汽车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注重发挥市场的力量,充分利用市场之手,来更好发挥调节作用,促进“僵尸企业”淘汰,引导行业间企业兼并整合,让汽车产业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才是未来发展趋势。